可撤销的合同情形

2025-04-27 10:39:20

881浏览

点击展开完整知识

在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合同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但并非所有签订的合同都是不可变更的,有些合同是可撤销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哪些情况下属于可撤销的合同。

一、可撤销的合同情形

1.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比如,一方误将赝品当作真品购买,这就属于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 显失公平的合同。所谓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自己的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比如,在房屋买卖中,卖方利用买方急于购房且不了解市场行情的情况,以远高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出售房屋。

3.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欺诈是指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胁迫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二、因重大误解可撤销合同的相关问题

1. 如何认定重大误解。这需要综合考虑误解的程度、对合同目的的影响以及造成的损失等因素。如果误解只是轻微的,不影响合同的主要目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平衡,一般不认定为重大误解。比如,对于商品的颜色有较小的偏差,通常不构成重大误解。

2. 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撤销权消灭。

三、显失公平合同的相关探讨

1. 如何判断合同是否显失公平。需要考量交易的环境、双方的地位和能力、交易的价格和价值是否明显失衡等。例如,在一个垄断的市场中,弱势一方被迫接受极不合理的价格,就可能构成显失公平。

2. 显失公平与正常商业风险的区别。正常的商业风险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由于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和损失。而显失公平是由于一方的不正当行为或优势地位导致的明显不公平。比如,市场价格的正常波动导致合同履行结果对一方不利,这属于商业风险;但如果是一方故意操纵价格导致另一方受损,则可能构成显失公平。

总之,可撤销合同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法律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维护合同的稳定性和交易的安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法临平台的立场。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删除请通过【客服中心】联系我们。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复杂性,细节可能影响结果。建议及时咨询律师,获取专业解答。
看完文章仍有疑问 ?推荐咨询下方专业律师
低至¥0 / 原价 ¥0
限时优惠
15
:
00

专业定位问题,针对性提供解决方案

平台精选 普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