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报告提出,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9万件,同比增长1.8%。适用惩罚性赔偿319件,同比增长117%,判赔金额11.6亿元,同比增长3.5倍。在知识产权惩罚愈演愈烈的事态下,律师在知识产权侵权辩护领域的作用愈加明显。
一、法律抗辩策略构建
1、主张权利基础无效
针对原告的知识产权发起无效宣告程序(如专利无效、商标撤销、著作权权属争议)。
例如:证明专利缺乏创造性(《专利法》第22条)、商标注册违反“在先权利”(《商标法》第32条)等。
2、否定侵权构成要件
技术比对抗辩(专利/商业秘密):证明被控产品或技术与原告权利保护范围存在实质差异(如专利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未全部覆盖)。
商标不近似抗辩:从商标标识、商品类别、消费者认知等角度论证不存在混淆可能性。
著作权合理使用:主张使用行为属于法定的免责情形。
3、程序性抗辩
提出管辖权异议,将案件移送至对被告更有利的法院。
质疑原告证据的合法性(如取证程序违反《电子数据证据规则》)。
主张诉讼时效已过(如专利权侵权诉讼超过3年,《专利法》第74条)。
二、证据对抗与事实反驳
1、证据链拆解
针对原告的权属证据、侵权证据、损失证据进行质证;
质疑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真实性,否定原告主张的许可费标准。
2、通过技术鉴定报告证明产品未落入专利保护范围。
反向举证:提供自主研发记录、合法来源证据。
3、损失赔偿抗辩
反驳原告主张的赔偿计算方式(实际损失、侵权获利、许可费倍数等)。
举证证明被告实际经营规模较小,或侵权情节显著轻微。
三、诉讼程序应对
1、诉讼保全抗辩
向法院提交反担保申请,请求解除对被告的财产或行为保全措施。
证明原告滥用诉讼保全将导致被告重大损失(如生产线停摆)。
2、推动和解与许可谈判
在不利证据面前,协助被告与原告达成和解协议(如支付较低赔偿金、签署未来许可合同)。
通过交叉许可将侵权争议转化为商业合作。
3、应对刑事风险
在涉嫌刑事犯罪(如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案件中,通过证据不足、主观无故意等理由争取不起诉或轻判。
四、风险预防与合规建议
1、日常合规审查;
2、指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风险筛查机制(如产品上市前的FTO分析);
3、规范员工行为,避免因疏忽导致侵权(如使用未经授权的字体、软件);
4、应对恶意诉讼。
五、典型案例中的辩护策略
1、华为VS三星专利战:华为律师团队通过多国专利无效申请,迫使三星达成全球和解。
2、“青花椒”商标案:被告律师以“通用名称”和“正当使用”成功抗辩,法院驳回全部诉求。
总结:知识产权被诉侵权方律师需兼具技术理解力与法律攻防技巧,通过权利无效化、侵权不成立、降低赔偿三层防御体系,最大限度保护客户利益。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个案胜败,更在于帮助建立长期知识产权风险防火墙。
专业定位问题,针对性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