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造谣诽谤对方拿不出证据该怎么办

律师解答
点击解锁可查看全部内容

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违法行为 侮辱行为:指故意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损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如暴力侮辱、语言侮辱、文字侮辱和行为侮辱等。例如在微信群中使用“居心叵测”“为人自私、偏执、人品极差”等带有贬损及侮辱性的言辞指向他人。 诽谤行为:指对事实的捏造或者歪曲,损害他人名誉。比如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声称他人抄袭作品等。 其他行为:新闻报道、舆论监督若捏造、歪曲事实,或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或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文学、艺术作品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等,也属于侵犯名誉权的违法行为。 损害后果 社会评价降低:不特定主体对被侵权人的评价降低,如议论纷纷、丧失信任、贬低嘲笑等。比如因他人的不当言论,导致他人对被侵权人的品德、能力等方面产生负面看法。 自身名誉感降低:被侵权人自身产生自我否定、心理压力、精神折磨等感受。对于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可从商誉是否受损考量。 财产损失:包括收入减少、销量下降、产生维权成本等。例如因名誉受损,导致企业客户流失、产品销量下滑等。 因果关系: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即损害后果是由侵权行为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只要能证明违法行为与社会评价降低等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关联,就可认定存在因果关系。 主观过错 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他人名誉,仍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如故意编造虚假信息诋毁他人。 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名誉,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比如在发表言论时,未对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合理核实,导致他人名誉受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解答于 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