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本人允许,在网络平台发布本人照片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发布时间: 2025-08-01 10:52:52
律师解答
解决法律问题,就上法临
本人允许在网络上发布他人照片的行为,通常属于违法行*,可能涉及侵犯肖像权、隐私权或名誉权等民事侵权责任,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具体需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以下是法律分析: 一、可能构成的法律侵权 1. 肖像权侵权 根据《民法典》第1019条,未经许可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即构成侵权,无论是否营利 例外情形:新闻报道、公共利益(如曝光违法犯罪)等合法用途可免责。 2. 隐私权侵权 若照片涉及私密场景(如居家、医疗记录、不雅照),未经同意发布即侵犯隐私权。 3. 名誉权侵权 若照片配文含侮辱、诽谤内容(如恶意PS、造谣),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情节严重(如转发超500次或造成恶劣影响)可能触犯《刑法》侮辱罪或诽谤罪。 二、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1. 民事责任 被侵权人可要求: 停止侵权(删除照片、断开链接); 赔礼道歉(在平台公开致歉); 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抚慰金,通常数千至数万元)。 2. 行政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5-10日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如传播不雅照)。 3. 刑事责任 若涉及侮辱、诽谤且情节严重(如导致被害人自杀、社会影响恶劣),可能构成侮辱罪**(最高3年有期徒刑)。
苏州 张律师,主营婚姻家事、债权债务、合同纠纷及刑事辩护,如有相关问题,随时 联系!
您好,我是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的涂伟律师,这种属于侵犯肖像权。
您好,为了提供精准的法律解答,请详细述说你的困惑和需求
未经本人允许在网络上发布他人照片的行为通常构成违法,具体法律认定及维权要点 ### **一、法律定性:可能侵犯的权益** 1. 肖像权侵权:根据《民法典》第1019条,未经许可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即构成侵权,无论是否营利。 例外情形:新闻报道、公共利益等法定免责事由(如曝光违法犯罪行为)。 2. 隐私权/名誉权侵权:若照片涉及私密场景(如居家、医疗记录),可能侵犯隐私权。 配文含侮辱、诽谤内容的,可能同时侵害名誉权。 3. 著作权问题:若照片由他人拍摄且未授权发布,还可能侵犯摄影者的著作权。 二、维权步骤与法律责任 1. 证据固定:截图保存发布页面(含网址、时间)、传播数据(转发量、评论)。 通过公证或可信时间戳固化证据(防止删除后无法举证)。 2. 主张权利:民事索赔:要求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抚慰金,通常数千至数万元)。 刑事报案:若配文涉侮辱/诽谤且情节严重(如转发超500次),可追究侮辱罪刑责。 未经允许发布他人照片通常违法,维权需结合侵权情节选择民事索赔或刑事控告。建议及时固定证据并咨询律师,以最大化保护权益。
您有法律问题或纠纷可向我1v1详细咨询
你好,这样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我国《民法典》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发现他人发布自己的照片后,可通过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确定管辖法院,一般情况下,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在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实施地通常是指实施侵权行为的计算机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可以是被侵权人住所地。 准备证据材料,需要收集和准备能够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常见的证据类型包括:照片及网络发布记、证人证言、网络平台的相关记录、损害后果的证明。 撰写民事起诉状,向法院起诉立案。
未经过本人允许在网络上发布本人照片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若照片涉及他人隐私信息,发布行为还可能侵犯隐私权 。如果发布照片并进行恶意歪曲、丑化,以达到贬低他人人格的目的,还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 。 根据具体情节,侵权人可能面临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需承担刑事责任 。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
是的,侵犯了个人肖像权。如果有侮辱性或者造谣性质,可能还会侵犯名誉权。但基本以民事侵权为主,情节严重才可能形成治安案件或者刑事案件
未经本人允许,在网络平台发布本人照片可能违法,主要涉及侵犯肖像权、隐私权和名誉权等情况: 侵犯肖像权: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若未经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照片,如用于广告、商品包装等,构成侵犯肖像权。即使非营利目的,如将他人照片随意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使肖像权人权益受损,同样属于侵权行为。 侵犯隐私权:若照片包含他人隐私信息,如私人生活场景、敏感部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未经本人允许发布,侵犯了他人隐私权。 侵犯名誉权:如果传播照片时用于侮辱、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如恶意PS照片并配上诋毁性文字,涉嫌侵犯名誉权。严重的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不过,存在一些合理使用他人照片的情况不构成违法。例如,为新闻报道、履行法定职责、展示特定公共环境等,可不经肖像权人同意使用其照片。
热门问答
我孩子,以750元的价格,把账号卖给游戏平台,然后又找回来了,游戏平台到当地派游戏平台到当地派出所立案,这种情况构成什么罪?构成什么?处罚
将游戏账号以750元出售后私自找回的行为,可能引发多重法律风险,具体后果需结合金额、主观故意及当地司法实践综合判断: 一、法律性质与潜在罪名 1. 盗窃罪的可能性 • 核心逻辑:游戏账号属于受法律保护的虚拟财产。当账号通过合法交易转移后,买家取得使用权,原卖家私自找回可能被认定为“秘密窃取他人财物”。 • 金额标准: ◦ 重庆地区:盗窃罪立案标准为2000元以上,750元未达刑事立案标准。 ◦ 例外情形:若存在多次找回、入户盗窃等情节,即使单次金额不足,仍可能立案。例如,一年内实施3次以上类似行为,可能构成“多次盗窃”。 • 典型案例: ◦ 四川彭州尹某以1.2万元出售账号后找回,被判盗窃罪; ◦ 云南瞿某某以4200元出售后找回,因积极赔偿获相对不起诉。 2. 诈骗罪的可能性 • 构成要件:需证明卖家在出售时即有找回的故意(非法占有目的),并通过虚构事实(如承诺不找回)骗取买家财物。 • 金额标准: ◦ 普通诈骗:重庆立案标准为5000元以上; ◦ 电信网络诈骗:3000元以上即可立案。750元未达标准。 • 风险提示:若卖家在交易时明确承诺不找回,后续违反约定,可能被认定为“隐瞒真相”,但需结合证据链综合判断。 3. 行政处罚风险 • 治安管理处罚:即使不构成犯罪,可能被处以行政拘留(如四川范某以220元找回账号,被拘留6日)。 • 平台处罚:账号可能被封禁,且被列入交易黑名单。 二、民事责任与赔偿 1. 合同违约 • 退款与赔偿:卖家需退还750元购买款,并可能承担违约金(如平台协议约定的3倍赔偿)。 • 间接损失:若买家因账号找回导致游戏内虚拟财产(如装备、积分)损失,卖家需赔偿合理费用。 2. 平台追责 • 协议条款:多数平台要求卖家保证账号不被找回,违反则需承担平台垫付的赔偿金。例如,某平台规定找回账号需支付交易金额的200%作为违约金。 • 信用记录:平台可能将卖家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后续交易。 三、关键风险点与应对建议 1. 金额虽小但情节恶劣的后果 • 案例警示:陕西某教师以2200元出售账号后找回,因买家跨省报警,最终被判缓刑并留下案底。 • 风险升级:若平台或买家坚持追究,可能引发治安案件或民事诉讼,即使金额不足,仍需耗费时间和精力应对。 2. 证
你好就是我现在帮信罪 然后我没有获利一分钱 这判多久
根据2025年7月28日“两高一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及司法实践,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即使没有获利,仍可能构成犯罪,但具体量刑需结合以下关键因素综合判断: 一、入罪标准与核心条件 1. 新解释对入罪门槛的调整 • 涉两卡犯罪: 若通过出售、出租本人银行卡/支付账户提供帮助,需同时满足“3个以上账户”且“流入资金超过30万元”才构成“情节严重”。例如,仅提供1张银行卡且流水25万元,或提供3张银行卡但流水合计28万元,均不构成犯罪。 • 电话卡犯罪: 收购、出售、出租本人或他人电话卡20张以上,即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例如,某大学生因出售自己名下25张电话卡,即使未获利,仍可能被定罪。 • 技术支持类犯罪: 若为网络赌博平台提供服务器托管服务,即使未获利,只要帮助对象实施的犯罪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仍可能构成犯罪。 2. 主观明知的认定 • 推定明知的情形: ◦ 收到银行反诈提示短信后仍继续使用账户转移资金; ◦ 事先准备应对调查的话术口径; ◦ 提供批量插入电话卡的“猫池”设备。 • 例外情况: 若能证明自己因被欺骗(如误以为是“正规贷款刷流水”)而提供帮助,且未实际控制资金流向,可能被认定为“不明知”。 二、量刑幅度与从轻情节 1. 基准量刑范围 • 构成犯罪但无获利: 一般判处拘役1-6个月或有期徒刑6个月-1年,并处罚金。例如,重庆某案例中,被告人为3个诈骗团伙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流水40万元但未获利,因情节较轻被判拘役4个月。 • 存在加重情节: 若涉及跨境犯罪、帮助对象为电信诈骗集团,或造成被害人重大损失(如自杀),可能判处1-3年有期徒刑。例如,浙江某案例中,被告人为境外赌博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虽未获利但导致用户损失超百万元,被判有期徒刑2年。 2. 可争取的从轻处罚情节 • 法定从轻情节: ◦ 自首: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可减少基准刑20%-40%。例如,湖北某案例中,被告人在警方传唤后主动交代全部事实,最终被判缓刑; ◦ 立功:协助警方抓获上游犯罪嫌疑人,可能减轻处罚甚至不起诉; ◦ 坦白:如实供述未被掌握的犯罪事实,可减少基准刑10%-20%。 • 酌定从轻情节: ◦ 初犯、偶犯:在校学生
大家都在问

2603 位律师在线为您解答

  • 成都尾号2836,3秒前咨询了婚姻家事问题

  • 湖南尾号3556,7秒前咨询了债权债务问题

  • 广州尾号6489,10秒前咨询了交通事故问题

  • 吉林尾号2578,11秒前咨询了劳动纠纷问题

  • 甘肃尾号1845,15秒前咨询了劳动工伤问题

  • 湖北尾号7383,16秒前咨询了经济纠纷问题

  • 山西尾号2839,18秒前咨询了债权债务问题

  • 西安尾号2899,20秒前咨询了交通事故问题

  • 北京尾号9377,22秒前咨询了婚姻家庭问题

  • 上海尾号3192,25秒前咨询了交通事故问题

  • 成都尾号2836,3秒前咨询了婚姻家事问题

  • 湖南尾号3556,7秒前咨询了债权债务问题

  • 广州尾号6489,10秒前咨询了交通事故问题

  • 吉林尾号2578,11秒前咨询了劳动纠纷问题

  • 甘肃尾号1845,15秒前咨询了劳动工伤问题

  • 湖北尾号7383,16秒前咨询了经济纠纷问题

  • 山西尾号2839,18秒前咨询了债权债务问题

  • 西安尾号2899,20秒前咨询了交通事故问题

  • 北京尾号9377,22秒前咨询了婚姻家庭问题

  • 上海尾号3192,25秒前咨询了交通事故问题